时间:2015年9月26日 14:00――18:20
地点: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
主持人:吴小凡
参加学生:张津瑞、李胜、王志勇、吴小凡、裴杰、张栋、吴彬彬、王悠然
邀请教师:林广
口语讨论话题在读书会前一周发给确定参加的所有同学,经大家讨论后最终敲定。这是读书会第一次尝试讨论雅思、托福真题以外的新话题,话题尝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讨论用时较以往稍长。
题目:
1、BBC纪录片引发热议,分数高代表中国教育的成功么?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The BBC documentary “Chinese school: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has ended with the class taught by Chinese teachers winning the final test with a 10-percent advantage over the class taught by British teachers. Is it a victory of the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What is good education really about?
2、网络时代的电子“份子钱”,你还习惯么?
In this Internet Age we live in, it could be hard to get by without e-payment methods. But if you receive a wedding invitation with the new couple’s bank account details printed on it, would you be okay with it?
3、没有手机的“简单”日子,你怎么看?
In today’s technology-driven age, can you imagine living without a cell phone? Recently 200 students in Wuhan University decided to take on the challenge. They turned off their cell phones experienced a “purer” lif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4、在家用公筷是伤感情么?
Recently a little girl from Hangzhou tried to persuade her father use a pair of serving chopsticks during dinner. Her father lost his temper on her. Should Chinese get used to serving chopsticks?
5、大学与学院的不同?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每位同学就读书会的主题“国外城市史研究的多重面相”,选一本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书籍,向大家做阅读心得汇报。第一个汇报的是吴彬彬,她选择阅读的书目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兰的著作《现代世界的诞生》。这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讲学社丛书”第一辑,内容来源于麦克法兰教授2011年受国学院之邀在清华园所作的讲座。作者特别写明此书是自己就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研究的集成,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麦克法兰以英格兰作为现代国家的典范,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的方方面面,剖解开启现代性世界大门的具体过程。麦克法兰希望通过“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历史、思考中国的现状。吴彬彬就英国社会中的人际、家庭关系,做了重点介绍。中、英两国在家庭关系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作者提出中国在转向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社会凝聚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然而,有些遗憾的是,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出了中国面临挑战的事实,并未就如何应对作出解答。
介绍过现代世界的诞生后,第二个发言的是吴小凡,她阅读的是《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这本书讨论了后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作者罗杰・特兰西克先是追寻了失落的城市空间的成因,接着在第二章论述了造成城市空间失落的功能主义理念的渊源、演变。第三章结合历史上重要的范例和当下热门的城市问题,对“硬质空间”和“柔质空间”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作者将现代城市危机的主要理论和批判观点归纳为三种: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并申明只有整合三种观点才有益于城市空间设计。这本书观点鲜明,但作者过于否定现代城市的低密度,缺乏肌理感的形态,而一味推崇欧洲古代城市的高密度形态,而没有充分考虑现代城市的特点:汽车交通对道路及停车场的需求导致的城市形态的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
在对现代城市规划反思讨论之后,第三位做汇报的是张津瑞,他介绍了《叛逆的城市――从拥有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戴维・哈维教授在这本书中汇集了他近年有关城市阶级冲突、建筑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学术论文,以及有关重大城市社会运动理论解释的报纸评论(第二部分)。戴维・哈维教授本身是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因此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西方主流学者的声音不同,这一点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本书可以说是戴维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导论。他主张以“城市权利”即“一种按我们的愿望改造城市同时也改造我们自己的权利”,替代传统的人权和工人权利,发展城市共享空间,增加共享资源,发展以人类文化成果为主的“集体象征资源”,以此化解城市矛盾,促进城市发展。他还对当代西方的城市社会运动,例如占领华尔街,大加赞誉,认为这样的运动有利于城市真正的解放。
李胜介绍的是一份报告:Asian American Elders in New York City: A Study of Health, Social needs, 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of Care,该报告由纽约亚裔美国人联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 of New York)提供。纽约亚裔美国人联盟通过对400余名亚裔老人(包括华裔、日裔、菲裔、越裔、韩裔、印裔)的抽样调查,勾勒出2000年前后亚裔群体在经济、健康、社会扶持、传统价值与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该报告在对六大亚裔群体的差异性特征进行重点描述的同时,也强调了他们在传统价值理念方面对待老年人的相似性。
尽管该报告详细阐明了纽约亚裔老年人的基本概况,但由于缺少历史视角与对比视角的分析,我们对当下纽约亚裔老年人的地位、处境问题缺少客观明晰的认识。此外,由于该文本的报告属性,除了翔实的数据外,缺少足够的理论分析,这需要我们透过数据分析、梳理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尽管如此,该报告首次阐明了老龄化背景下纽约市亚裔老年人的概况,这不仅对该市市政部门的决策意义重大,而且对我们下一步的学理分析也至关重要。
在听过李胜介绍当代纽约亚裔老年人的基本概况后,张栋为我们介绍了他阅读的书目:《海外移民和美籍华人》,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美国移民问题的历史由来。移民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对迁出国、迁入国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移民和美籍华人》以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新移民赴美为契机,分析了这一时期的移民群体与先前中国海外移民在文化特质和生存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以及新时期他们在美国的人员构成、赴美方式,以及包括地域分布、经济状况、教育水准、通婚状况、对美国社会的认同程度和在中美两种文化中徘徊的思想和观念变动的诸多问题点,并采用历史学、统计学、社会学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来全面考察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并最终分析了海外移民和美籍华人对美、中两国各自产生的影响。本书后面的附录则是研究美籍华人问题的珍贵一手资料,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最后汇报的两位是王志勇和裴杰,他们分别就城市危机处理和尼克松时代的环境政策,介绍了相关书目和尼克松国情咨文。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以日本神户市为中心,兵库县南部发生了里氏7.2级的垂直型地震,这场地震毁坏了19万栋房屋,造成6400余人死亡。王志勇介绍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一书,重点探讨的是在地震中人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政府、民间组织和民众如何进行各种救援。本书共分6章,第一章讲述了在这次地震中兵库县南部受灾情况;第二章分析了救援和应急临时住房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不足;第三章探讨了受灾者面对的各种问题,比如:健康、重建家园、心理等问题;第四章讲述了受灾区住宅重建;第五章分析了阪神地区产业重建问题,作者指出阪神地区的产业复兴形势十分严峻;第六章讲述了灾后学校和地区社会进行防灾教育和开展志愿者救援行动等。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希望我们能从日本阪神地震中学到一些基本救援知识,如果下一次灾难不幸发生,我们能够立即有效开展救援、援助和重建工作。
裴洁翻译并介绍了尼克松国情咨文,她通过阅读国情咨文,认为其所作的国情咨文中明显表现出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和重视、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繁荣的背后,它也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年代。战争、通货膨胀、犯罪率上升、官员腐败、愤怒与失望等情绪也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民众失望情绪的一个发泄点,所以在这一时期,环保运动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尼克松认识到民众对于环境问题的担忧,并利用此形势,呼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以获得政治支持。
在1970年1月22日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在同一篇国情咨文中,尼克松除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之外,还提出了倡议和具体的应对措施。总之,在这一时期,尼克松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持积极的态度,他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在接下来的1971年1月22日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提出,环境质量将会成为“美国新革命”的“第三大议题”。与1970年国情咨文中的倡议相一致,为了使后人能够享受到公园的乐趣,尼克松将会采取最大限度的措施扩大国家公园、娱乐场地、和空地等。在1972年1月20日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实质性的改革。联邦政府的行政机构得以调整,一些新的部门得以建立。1973年2月15日,尼克松就“自然资源与环境”这一主题提交了一份国情咨文。在此咨文中,尼克松一如既往地倡议大家要保护环境。在1974年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总结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国家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建立了相关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和策略,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这一时期,尼克松的国情咨文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环境保护与扩大能源需求以及保持经济繁荣之间存在着矛盾。尼克松表示,即使面对很多困难,美国人也不应该从环保立场上倒退。
总结:
读书会最后环节,由林广老师就大家阅读书目及读书会整体情况做点评。此次读书会是新学期的第一场读书会,林老师认可我们基本完成英语讨论和读书汇报两大主要任务。在英语口语环节的讨论话题上有所尝新,也因此用时稍长,计划在下一次讨论时适当减少话题,由五个减少至三个。林老师还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布置了本学期的主要阅读方向及任务,为未来每三周举行一次的读书会定下基础任务。(吴小凡 整理)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新普京澳门娱乐场网站1166历史系
电话:021-54342643
邮箱:lsxx@history.ecnu.edu.cn
版权所有:新普京(澳门)娱乐场·(中国)官方网站 © 2021